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學輔中心

學輔講座

【學輔講座】111/11/08 傘下有人-如何與精神疾病經驗者同行

【學輔講座】傘下有人-如何與精神疾病經驗者同行

 

111/11/08 18:30~20:30-新生教學樓 405 教室

 

謝宜恩 社工師(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支持專線組督導)、蔡宜庭 (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支持專線組志工)、伊甸基金會

 

※參與人員:講師 2 人、學生 24 人、工作人員 3 人;共 29 人

 

※海報

Art editor Img

 

※照片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報導

 

本次講座分成兩大子題,上半場由蔡宜庭接線志工分享自身的故事,下半場由謝宜恩社工介紹相關資源和自我照顧的策略:

 

 上半場,宜庭分享身為有精神疾病經驗的家屬,如何看著姐姐發病、家裡生活發生轉變,卻一直處在無法好好言說自己經歷了什麼。大學因面臨生活上的壓力求助心輔中心,意外意識到諮商深入的並非生活上的波動,而是家庭與疾病狀態,才了解到自己處在與姐姐病情同行的情境。接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開始擔任志工聆聽許多家庭的故事、回看自己家中的點點滴滴,宜庭慢慢能找到與姐姐之間的互動頻律、互相感到安全的關係距離,卻也保有在每次病情變動後重新調整、聚首或先拉開距離的彈性,也就是在關係裡並不是一直圍繞著對方轉動,而是逐漸能先關照自己。

 

下半場則由宜恩介紹身為有精神疾病經驗的親友可使用的資源、自我照顧的要領。其中較關鍵的是自己能嘗試與他人討論自己所處的情境、觀察自己情緒與壓力的狀態,嘗試以網絡(群)而非一個人獨自承接另一個人所有的陪伴與支持角色。如果留在關係當中,固定每天保留給自己一段可以獨處放鬆的時間,喘口氣、深呼吸、把焦點回到自己身上等等,都是能讓彼此走得更長遠的策略。也可以在雙方狀態尚可的時候討論一些關係互動上彼此的界線、底線、不同發病狀態可以回應的方式等。而若有需要時,尋求外部的資源並不是軟弱或不負責任的作法,而是讓雙方都可以被好好接住、關照的方法。因為「傘」下可以不只一個「人」,而是一起找方法撐持各自的生命經驗。

 

※簡報詳見下方相關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