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學輔中心

〈微☎️?歧視#74474〉:隱微歧視述說創作展

【引言】

「沒有惡意還會受傷是玻璃嗎?」

「那麼嚴肅幹嘛?這只是開玩笑。」

 

受傷的人們被鎖在一道厚重、難以推開的門後,沒有人聽見那些述說。

我們將展覽作為一把鑰匙,準備開啟塵封的那道門。

邀請您與我們一同走入門後的小徑,沿途感受、觸碰、聆聽那些隱微歧視的經驗故事。

 

當觀展者願意開啟這道門,光將有機會照進小徑。

Art editor Img

 

【關於展覽】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和身旁的人在交談的過程中,對方有意無意的言行舉止,讓你感覺受傷或不舒服,但又難以確切指出其中的問題所在?

不論是在網路社群上的討論,或是我們自身在校園環境中的觀察與經驗,都經常遭遇被包裝成為各種形式的隱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可能只是稱讚、關心或玩笑,但你隱約感到,並不只是這樣。

 

在展覽中,我們期待能透過多元形式的呈現,邀請每一個在此駐足的你,認識這種受傷或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

於展覽中展出的作品,是先前系列活動「述說創作工作坊」參與者與我們一同產出的成果,希望讓大家在觀展的過程中,體會隱微歧視下的情緒感受與經驗。

 

【什麼是「隱微歧視」?】

「隱微歧視」是指「被隱藏且不易察覺」的歧視行為。隱微歧視頻繁地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對於種族、性別、性傾向、障礙、宗教、階級等身分所表現出的貶抑和詆毀的言行,即便是出自無意或好意,都可能讓接收訊息的人感到不舒服。而隱微歧視之所以不易察覺,可能是因為在制度、教育等形式下,被灌輸了「主流價值觀」,使許多事在我們心中成為「本來就應該長怎樣」的狀態,讓身在其中的我們都難以看見言語中的尖銳以及他人或自己身心靈上的傷口。這種「理所當然」的主流價值讓被歧視者難以述說出難受的經驗或做出反抗的行動,進而導致失語的困境。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線上展說明】

本展覽之實體展出已結束,原先實體展區分為互動展板、互動式展品與工作坊作品展出。線上版展覽保留部分互動式展品,並將工作坊作品之剪影存檔。

 

【團隊介紹】

指導單位|臺大社工系 楊培珊教授、臺大學輔中心 王培根學輔專員

主辦單位|方案設計與評估 課程小組

團隊成員|許采蘋、陳亭伃、陳柏蓁、黃昱薰、楊友光、蔡宛庭、賴玟臻

-展覽雖結束,但並不是終點。希望我們的策展能讓你有所收穫,期待在日後,你也能和我們一起繼續關注隱微歧視的議題。-

【繪本介紹】

擁有小角的小怪物常被周遭的人們開玩笑、當成有趣的事,即使小怪物感到不舒服,卻總是會被「不要在意」、「要有幽默感」或是「沒那麼嚴重」等言語,被迫掩蓋內心的不適。

 

〈小怪物的故事〉其實正是關於「隱微歧視」的故事。

那些令當事人感到不舒服的言行,經常不被重視,甚至被認為是「合理」的玩笑、是「稱讚」,然而當事人的難過、憤怒、痛苦卻反而不被接受,來自內心的聲音只能漸漸地、漸漸地被壓抑......

然後失語。

 

如果看完繪本,你有感觸、你有好奇、你有難過、你有不解,那麼,邀請你繼續往下觀賞展覽,認識更多真實的隱微歧視,也和我們一起持續關注隱微歧視議題吧。

 

【繪本閱覽】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可能是懶猴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文字的插圖

可能是文字的塗鴉

可能是懶猴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文字的插圖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懶猴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互動展區介紹】

「喂......?」

「請輸按 #7-4-4-7-4 將為您轉接通話」

「......」

「您好,這裡是隱微歧視述說創作展。」

「您準備好要傾聽隱微歧視的故事了嗎?」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邀請您,拿起耳機,或在安靜的無人角落,聆聽我們訴說這些故事。

〈喂?歧視〉聲音故事集

-

「喂」取自「微」歧視的諧音,也是聽電話時會說出的第一個字。

我們想傳達「傾聽」,是理解、同理經驗的第一步,在受隱微歧視的經驗中,能夠重新擁有嘗試述說的力量,是不容易的事,而你真誠的傾聽、願意嘗試理解的這一步,將可能使他人傷口,得以逐漸復元。

 

 「#74474」則是「其實是歧視」的諧音。

隱微歧視因為「隱而未見」,常難被辨認或承認是「歧視」的一種型態。

「其實是歧視」想傳達的便是:

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情境「其實是『隱微歧視』」,是「歧視」的一種。

不是「微小的」,也不是「開玩笑的」,

而是真實讓人受傷的歧視。

我們在系列活動中的述說工作坊中,將隱微歧視經驗以創作形式具象化,望能透過藝術拓增經驗的邊界,產生經驗內外的共鳴。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展品一:「煉獄」中的「慘劇」】

在這幅畫中可以看到「煉獄」的場景和從天上跌下來的隕石,「煉獄」指的是我們所在的世界、社會。每個人都像在地獄一樣,活得很小心、辛苦。「慘劇」——隕石,代表各種故意或不經意說出的、傷害他人的話。這些話語讓本來已經生活在煉獄中的人更加痛苦、悲慘。

可能是火和文字的藝術品

 

【展品二:吶喊靈魂的心火】

看見這顆微笑的軀殼了嗎?

大大的微笑是人們最喜歡的表情,代表開朗樂觀、不在意他人眼光,即使你對我下了這些評價,我依舊微笑,因為皺眉會顯得小題大作。

但是來到這場展覽,我有機會打開自己。

軀殼裡裝著我吶喊的靈魂,隱微歧視就是灰色的枷鎖,看似柔軟無害卻難以掙脫。白色靈魂有一顆燃燒的心,只要憤怒還在心裡燃燒,就不會任由自己屈服於試圖困住我的一切。

紫色的飛機是什麼?那是我最輕盈明亮的一部份,乘載希望、愛我的人的姓名,和一些童話色彩的想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展品三:粉紅柔軟尖刺(之類的)】

生活當中有很多具棱角的尖刺,從日常的土地浮現,時常刺傷我們。於認同形成的歷程,滿佈來自他界與內在的否認與對抗。不同色彩刻印的身體上,「我」以碎片的、粉紅的、紫色系的元素在縫隙生存。

未提供相片說明。

 

【展品四:ACE】

ACE —— 無性戀(Asexual)的簡稱,紫色是無性戀旗的其中一個顏色,我在自我認同為無性戀後才開始喜歡紫色。

 

紫色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很神秘的顏色,有些人覺得紫色是代表詛咒的顏色,或許無性戀也是那樣吧,就算不被世界理解,也不被社會所知,我們依然能純粹簡單地生活,散發自己獨有的光彩。

可能是蕾絲、首飾和文字的圖像

 

【共同創作:緊繃】

「也沒那麼痛吧。」

嘗試著說出傷口的痛楚時,總有滔滔而至的言論試圖化作OK繃,強行治癒且隱藏這份痛苦。於是不敢,也不再說了。而傷口仍在OK繃的遮蓋下化膿,並未得到痊癒。

但疼痛的詮釋權在我。是否有機會一起撕掉這些讓傷口被遮掩的「OK繃」,聽聽我怎麼說?

可能是地圖和文字的塗鴉

 

【共同創作:共振】

在工作坊中,參與者透過顏色渲染、拓展、混生出情緒邊界。於色塊之間,透過毛線的連結,呈現了個人在隱微歧視的經驗中游移、流動與思考的歷程。其中有沉默與釋放,有猶豫和肯認,也有仍在啟發與覺察之途的探索。我們想向觀者傳達,無論在經驗的哪個節點,我們可以找到安身之處。

顏色、形狀、立體與平面,不同樣貌的聚集,使作品不僅是個體內在之聲的表達,更象徵著創作者們彼此生命經驗的共振。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看完隱微歧視的定義好像還是不太確定這到底是什麼?」

「隱微歧視很隱微,所以我不知道嘛!」

「我好像也受過隱微歧視......但我不太確定......」

「我曾經受到隱微歧視......有人跟我一樣嗎?」

 

無論是還對隱微歧視的概念感到模糊,想認識這些經驗的真實情境,

或者希望可以認識更多隱微歧視樣貌,尋找共鳴或不再傷害到他人......

都歡迎你扭一顆 隱微歧視情境扭蛋!

可能是玩具、磨具、運動用品、自動提款機、自動販賣機、紙箱、球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糖果和文字的圖像

受隱微歧視的實際經驗,從故事情境、隱微歧視關鍵語句,

到當事人真正的情緒與感受,都會在扭蛋裡外呈現出來。

我們期待透過故事的述說,

使人體會、理解那些曾經沒有發現的隱微歧視,

也試著了解那些「本來不就是......」並不真的是理所當然。

 

「那些隱微歧視的言行,包裹、也藏起了真實的故事與感受」

 

扭蛋外的隱微歧視語句與表情,包裹扭蛋裡的真實故事與情緒感受,

也象徵在隱微歧視經驗當中,最真實的故事與感受,往往被有意、無意的言語與行為隱藏於深處,使得它們變得「隱而未見」,但這些傷口卻是一直存在,也從來不是微小的。

 

註:扭蛋機現存放於學輔中心,目前不開放實體展出。

 

翻轉隱微歧視

了解隱微歧視的影響並聆聽經驗者的心聲後,您有什麼想法呢?其實隱微歧視是能夠在日常被翻轉、改變的,此處也邀請您一同思考、激盪!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身心支持資源

在看完展覽後,不知道您現在的心情與感受如何?

展覽內容可能帶來各種不同的情緒和感受,有些可能讓您感到振奮和啟發,而有些則可能引起壓力或不適情緒。我們關注且重視您的感受,如若您在展覽後有任何感受需要被回應,請點擊下方的連結獲取資源手冊,我們統整了校內與校外可運用的身心支持資源,希望能夠幫助您應對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受。

資源請點我